中国到底有几多个“天府之国”?

发布时间:2023-05-19 21:47 阅读次数:
本文摘要:你的家乡是否也入选过“天府家族”?“天府之国”,浓缩着中国人对于一片土地的最高赞誉。它代表着土地肥沃、物产丰饶,足以让人吃喝不愁;也象征着山川浑朴、阵势险要,足以让人高枕无忧;甚至带有浓重的“气运”色彩:帝王凭借它成就霸业,将军依靠它恪守城池,商贾通过它富甲天下……▲ “两山夹一原”的成都。摄影/熊可在现代人的眼里,“天府之国”的称呼独属于四川,尤其是最为“巴适”的成都。

火狐体育在线网站

你的家乡是否也入选过“天府家族”?“天府之国”,浓缩着中国人对于一片土地的最高赞誉。它代表着土地肥沃、物产丰饶,足以让人吃喝不愁;也象征着山川浑朴、阵势险要,足以让人高枕无忧;甚至带有浓重的“气运”色彩:帝王凭借它成就霸业,将军依靠它恪守城池,商贾通过它富甲天下……▲ “两山夹一原”的成都。摄影/熊可在现代人的眼里,“天府之国”的称呼独属于四川,尤其是最为“巴适”的成都。

然而在历史中,这顶“桂冠”曾落在差别地域的头上,据文献显示,“天府家族”前前后后至少有9位成员—— 除了广为人知的成都平原(四川盆地),另有关中平原、华北北部(北京一带)、太原盆地、武威地域、江南地域、闽中地域、沈阳地域、嘉南平原等地。▲ 宝鸡陇县关山草原,是历史上重要的军马场。摄影/马晨祖国到处有“天府”,那么,为什么最后广为人知的却只有四川?中国最早的“天府之国”在那里?与今天大多数人想的差别,在中国历史上,最早的“天府之国”并非四川盆地,而是用来形容关中平原;纵然在四川,最开始的“天府之国”也只是形容成都平原,而非四川全境。

▲ 白鹿原农田,关中地域并非想象中的“黄沙漫天”,反而是最早的天府之国。摄影/一佳One公元前338年,初出茅庐的策士苏秦为推广“连横”之术,赴秦国游说秦惠王,在这位战国“名嘴”的口中,降生了第一片荣膺“天府”美誉的土地:关中关中 | 王侯将相的选择 “秦四塞之国,被山带渭,东有关河,西有汉中,南有巴蜀,北有代马,此天府也。” ——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 可以说,“天府之国”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是为关中平原量身打造的。

提出这一观点的纵横家们,把关中当成模板,为“天府之国”设立了三道门槛——一是稳固,需要有天险可守。关中地域北、西、南三面环山,东踞黄河天险,是为“被山带河”;又在“四塞之中”,山河间的清闲被潼关、萧关、散关、武关等要塞填充,极为易守难攻。▲ 关中平原地形示意图。

制图/Paprika二为富裕,有富足的粮草战备。关中坐拥肥沃黄土,是天下第一等的良田;又水系蓬勃,渭河自“八百里秦川”奔流而过。水土之利,使得这片土地完全能自给自足,吃喝不愁。三则面积够大,土地资源富足。

“八百里秦川”平原辽阔,足以容纳数量庞大的人口;位置又极佳,退可拒守一方,进则剑指中原,拥有着扩张国界的可能。▲ 宝鸡陇县新集川乡,大西北的梯田风景。摄影/左雪兰因而周、秦、汉、唐先后在此定都,谋士张良更是总结出了关中地域的优越性:“夫关中左殽、函,右陇、蜀,沃野千里,南有巴、蜀之饶,北有胡苑之利,阻三面而恪守,独以一面东制诸侯……此所谓金城千里,天府之国。” ——《汉书·卷四十》▲ 西安,永宁门城墙。

即便在衰弱之后,西安以致关中地域,依然是军事重镇。摄影/刘众然而,正是因为名头太盛,使得关中坐拥地利,却饱经“人祸”,从汉唐的过分开发,到“安史之乱”后的刀兵四起,直至五代时期,关中地域的生态情况已然恶化。这时候,在秦岭的另一侧,成都平原正在悄然崛起。成都 | 蜀地的艰难转身“益州(成都)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

” ——《三国志》在关中被战国纵横家称为“天府”的时候,成都平原还是片未经深度开发的“蛮荒之地”。困扰古代成都平原的,主要有两浩劫题——闭塞和水患。前者主要是由于秦岭阻隔,使得蜀地无法与外界连通;后者则要怪脾气急躁的岷江,动不动就洪水滔天,将川西大地化作“水乡泽国”。▲ 成都平原地形示意图。

制图/Paprika这时候,与秦地的相同,使得成都挣脱了逆境。首先是蜀道的开通。传说中秦惠王以五头“金牛”骗取蜀王开凿了最初的蜀道之一,金牛道。

今后,蜀地的大门逐渐打开,随着差别时期蜀道的开发,来自中原地域的技术和文明不停输入蜀地,逐渐让成都平原从关闭走向开放。▲ 四川广元原老川陕公路与金牛道,河对岸即是宝成铁路隧道。

摄影/张小平而来自秦国的李冰父子,则修筑了谁人时代的“超级工程”——都江堰,先后筑起了金刚堤(鱼嘴)、飞沙堰等水利设施。这些精妙的堤、堰,如同一道道金箍,镇锁住了喜怒无常“岷江恶龙”。▲ 都江堰水利工程。摄影/艾斌至此,蜀道已开,水患已平,成都平原的两大劣势转换成了两大优势——它比关中更险固,更适合盘据一方;也比关中更肥沃,以致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,时无荒年”。

人口同样与日俱增,到西汉末年,成都一县有户7.6万,仅次于关中平原的长安县(8万户)。▲ “新蜀道”宝成铁路,火车穿越秦岭。

摄影/王嵬在“安史之乱”后,关中地域衰落,成都平原顺理成章地继续了“天府之国”桂冠。今后,只管“天府之国”的条件放宽,有其他地域获此殊荣,却无一能撼动成都的职位。百战之地,也能被称为“天府之国”?“安史之乱”影响的地方远不止关中平原,而是险些波及了整个西北地域以及黄河中下游。

在这场动乱之后,两座以要塞和碉堡被称作“天府之国”的都会——武威和太原,也逐渐衰弱。武威 | 被人遗忘的绿洲“得西凉(武威)则灵州之根固。

况其府库积累,足以给军需、调民食,真天府之国也。” ——《西夏书事》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武威的形象总是陪同着大漠风沙、金戈铁马。

她是大汉的“武功军威”,是盛唐《凉州词》里的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”。▲ 武威平原地形示意图。

制图/Paprika然而武威的军事职位,不止在于她身处河西走廊的“咽喉”属性,同样是因为武威中部绿洲的水土养人,足以支撑起强大的农业和畜牧业。在汉武帝时引进的西域大宛马,就是在凉州组成足以与匈奴抗衡的战马队伍,时人称之“凉州大马,横行天下”。

▲ 武威绿洲,坐落在群山脚下。摄影/熊可到唐代,武威已成为了河西走廊最繁盛的都会之一,“唐之盛时,河西陇右三十三州,凉州最大,土沃物繁而人富乐。”然而安史之乱后,凉州曾一度陷于吐蕃,沦为异域,不复往昔之繁荣了。

太原 | 坚如盘石的城池“帝尝登童子佛寺,望并州城,曰:‘是何等城?’或曰:'此是金城汤池,天府之国’。” ——《北齐书》 太原,好像天生就是一座“铁打的城池”。放眼整个山西省,太行、吕梁二山坚持,汾河中流,自古就有“内外山河”的称谓;而太原盆地则处在山西的中心,是山河拱卫的重点;盆地北部的太原城更是守住了云中山、系舟山之间的口子,堪称“天险中的天险”。

▲ 太原盆地地形示意图。制图/Paprika在春秋时期,这里是左右“三家分晋”格式的晋阳城;到南北朝,高欢在此建设了北齐政权。

隋朝末年,李渊更是凭借太原特有的阵势,沿着晋陕盆地群势如破竹,攻占长安。作为王朝的发祥地,唐人在地利的基础上,不停扩建太原城池,这座“金城汤池”越发不行动摇。▲ 太原,明太原县城复建工程。图片/视觉中国然而,太原盆地同样有致命的弱点——面积实在太小了,连带着隔邻的临汾盆地加起来也不外1万平方公里,仅有关中平原的四分之一、四川盆地的二十六分之一。

只管汾河流过的土壤足够肥沃,也难以养活太多人口。因而随着唐由盛转衰,高光时刻一过,无人再称其为“天府之国”。

大平原上的“天府之国”,就是辽阔!苏秦在游说秦王失败之后,转“连横”为“合纵”,将眼光投向了另一片可能成就霸业的“天府”——燕国。而燕国的国都“蓟”,就坐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。▲ 北京,居庸关长城。摄影/龚跃贤如果从时间维度上看,北京小平原被称为“天府”的历史与关中平原所差不远。

然而,北京真正为人所认可,却是在元朝以后。北京 | 平原之上的“港湾” “京师古幽蓟之地,左环沧海,右拥太行,北枕居庸,南襟河济,形胜甲于天下,诚所谓天府之国也。

” ——《大明一统志》 在《北平历史地理》一书中,作者侯仁之引用美国地质学家的说法,给予了北京所在的区域一个形象的定位——“北京(平)湾”。处在华北平原的北部,北京西部的西山属太行山脉,北部和东北部的军都山则属燕山山脉,两山配合组成一处向东南环绕的“臂弯”,把北京拥入怀中;如果视野再大一些,随着永定河一路汇海河而入渤海,北京则更像是身处在“港湾”之中,坐山望海,气吞天下。▲ “北京湾”地形示意图。

制图/Paprika相比于关中和成都,北京的阵势不够险,也太偏北,尤其在古代人的看法里,颇有种“天子守国门”的风险。但北京的优势就在于辽阔和通达,一面背靠山岳,另一面则有拓展的可能,使得这座雄城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。从元朝定都开始,北京一带就迅速生长,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。

到明代迁都北京,明朝人对这片土地的地理条件重新审视,远隔千年之后,再次将之界说为“天府之国”,并夸赞她“形势甲于天下”。▲ “镇守万里河山”,图为北京昌平区南口镇12号狼烟台。摄影/李琼不外作为今天的首都,北京已然拥有太多美誉,以至于让人忘了另有“天府”一说;又因太过繁盛庄严,反而少了几分成都的“清闲”气质,因此也少有人提及。沈阳 | 北京身后的“陪都” “盛京山川浑朴,土壤沃衍。

盖扶舆旁薄,郁积之气所钟,洵乎天府之国。” ——《钦定满族源流考》 到清代,在宣传北京的时候,清朝的统治者同样也关注到了他们发祥地——盛京(沈阳)。

▲ 沈阳故宫。摄影/李文博沈阳能跻身“天府之国”行列,简直是带有些政治色彩的。然而细看沈阳的地理条件,实则与北京有相似之处——同样是面向大平原(辽河平原),极目之处沃野千里、土地辽阔;背靠着长白余脉(千山),有险可守;南方则离辽东半岛不远,辽河与浑河更是直通渤海。▲ 辽河平原地形示意图。

制图/Paprika与关中平原、成都平原相比,北京和沈阳不失为另一种“天府之国”的构想:作为“半开放”式的栖居地,既有背靠大山的“宁静感”,也有更为辽阔的土地资源,重兵的戍卫和长城的守护弥补了天然结构的缺陷,更是有着邻近海洋的优势。东南沿海,“天府之国”的新模式随着时间的迁移,“天府之国”的观点的偏重点也发生了偏移——从最开始着眼于战略职位,强调牢不行破的“山川形势”,到厥后看重经济效益,指向物产丰饶的“鱼米之乡”。也从关闭,走向了开放。

以太湖流域为焦点的江南,是最为典型的例子。▲ 嘉兴市秀洲区的菱塘。典型的水乡风姿。摄影/夏松江南 | 富甲天下的水乡“ 江淮而南,天府之国。

” ——《盱江先生全集》 很少有人会把江南和“天府之国”联系在一起。在战略职位上,江南简直是“阵势关闭”和“高山险阻”的反义词,更是偏安政权的“代表地”,所谓“驰来北马多骄气,歌到南风尽死声”,这里向来不是受得住金戈铁马的地方。因此,担得起“天府之国”一词的,只能是江南的富裕。

▲ 太湖平原地形示意图。制图/Paprika自安史之乱后,中原动荡,唐朝在财政上不得不倚重于“江南八道”,唐人韩愈说“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”;到了宋代,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,越发剧了政权对江南的依赖,故宋人李观把江淮而南叫做“天府之国”。明清时期已经少有人这么说了,主要是因为江南的名头太多—— “水乡泽国”,说的是地貌;“鱼米之乡”,讲的是物产;“烟雨江南”,又提到了气候;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,更是夸到了天上去......因此“天府之国”,显然不适互助为江南的代名词。

福建 | 乘风破浪的口岸“闽故神仙奥区,天府之国也,并海而东,与浙通波,遵海而南,与广接壤。” ——《闽中海错疏》 福建,是被发现和开拓出来的“天府之国”。

明朝人对于福建的赞誉,主要指的是其沿海平原——福州平原、兴化平原、泉州平原、漳州平原。这些平原都是由山脉中发育的水系,入海时冲积而成,阵势相对平坦,也集中了今天福建的大部门人口。▲ 福建沿海平原地形示意图。

制图/Paprika当中原人不堪战火袭扰,举家迁至江南时,却发现好景不长,江南又烽烟四起。有一部人只能翻山越岭,将这些缀连在海边的平原作为最后的容身之所。他们在此开垦荒田、兴修水利,革新着自然情况;又将眼光向海上拓展,在“妈祖”的庇佑之下,扬帆远航。

▲ 福建,沿河渔民正在捕捞海鲜。摄影/熊可到元代时,以刺桐花为标识的泉州港,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口岸之一,“刺桐港”之名,甚至驰名欧洲、非洲以及中东诸国。昔人“天府之国”的赞誉,与其授予这片土地,不如说是在歌颂这群“天府的开拓者”。▲ 台湾嘉南平原地形示意图。

制图/Paprika至于把台湾称为“天府之国”,是清代才有的事。明清之交,郑乐成准备收复台湾的时候,曾说:“荷兰甲螺何斌欠债走夏,盛陈(台湾)沃野千里,为天府之国,且言可取之状。”在其时,台湾农业较为蓬勃的地域主要就是指是台东地域和嘉南平原,而到今天,中国的“宝岛”之名,显然更为人熟知。

而成都,自打从关中手上接过“天府之国”的名号,一直稳定生长,耐久不衰。直到今天依然充满“天府之国”的生机,- END - 文丨九月图片编辑丨吴学文舆图编辑 | Paprika封图摄影 | 熊可参考资料《中国历史上的“天府之国”》陕西师范大学 王双怀。


本文关键词:中国,到底,有,几,多个,“,天府之国,”,你的,火狐体育在线登录

本文来源:火狐体育在线网站-www.niuyan8.com

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电话

0972-461569833

扫一扫,关注我们